家在辽西(13)“杖子”村多 作者:赵公明
熟悉辽西农村的朋友都知道,辽西那个地方,有许多村庄叫杖子,像杨杖子、魏杖子、满杖子、刘杖子、李杖子。甚至还有叫老大杖子、锅台杖子、南杖子、北杖子,柳条杖子的,为啥只有辽西这一片,才把村子叫做杖子呀。你仔细观察一下,即使在辽西,叫做杖子的村庄,也都分布在葫芦岛朝阳北票建昌这一带,还包括承德的平泉附近。如果你再仔细地想想,这个地方都是契丹的发源地,难道杖子是契丹人的村庄称呼?
“杖子”的周边,也有许多其它称呼的村子,李屯、王家窝铺、刘庙子、五间房,似乎这“杖子”,又和契丹人没有绝对的关系。这个疑问,早就有许多居住在“杖子”里“杖子”外的年轻人,也不只一次问过村子里上了年岁的人,刚开始的时候,那些老年人还能讲出村子的历史,等那些提过这类问题的人也成了老年人,他自己都觉得,提出这样问题的孩子脑袋有毛病。有关为啥咱的村子叫姚杖子,而临近的村子却叫宋屯的问题,也越来越难找到答案,越来变得越神秘。
其实,这很多的村庄叫“杖子”,一点也不算稀奇,辽西这块地方,战国的时候属于燕国,三国期间归乌桓,以后虽然也归中央政权管辖,但一直处于拉锯的地方,一会儿属于中央政权,一会儿又归渤海王国管,如果你再仔细想一下,就会明白的,最早这里是东胡的地盘,东胡人离开后,契丹人又在这里发达了,契丹人离开了,这里又成了其它部落的底盘,这里就是有名的西拉木河上游,这里就是令狐慕容鲜卑和契丹的福地,这里以前水草最肥美,这里最适合部族人丁的繁衍,这里也适合牲畜的繁育,这个部族在这里强大了,顺着承德北边长城外那条路,或者直奔山西的大同,或者走的更远些,经现在的宁夏奔甘肃,到那里去折腾去发展,中原政权在西安那片儿,他们就奔雁门关奔嘉峪关往内地发展,中原政权在开封这片,他们就顺着燕云州县往南攻。用现在的话讲,先在那片有“杖子”的地方捞取第一桶金,接着再去内地做更大的发展,说这里是出皇帝的地方,就是因为许多的皇帝的祖先,都是在这里做的青春大梦的。
说到这,可能还有朋友没明白,鲜卑契丹和“杖子”,也没有啥大关系呀?正因为东胡鲜卑和契丹,都属于游牧的民族,而辽西并没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,所以,来这里发展的东胡契丹和鲜卑人,其实是半农半牧的生活。也正是因为他们过的是移动式的定居生活,他们才有了与汉族的水乳交融,才使得他们更向往当皇上的理想。他们过的是亦民亦兵的准军事生活,住的是兽皮或者是布帛围起来的“障子”,即使后来他们有了地窝子,有了土坯房子,他们的草场他们的院子,也都得用泥巴垒成一个小圈墙,这种圈墙都不高,顶多到腰的高度,大部分是膝盖的高度,这么矮的围墙,挡不住野兽,也挡不住牲畜,人们就用树枝子或者庄稼秸杆,在那围墙里面夹上一圈“杖子”,老刘家的“杖子”可能离老李家的“杖子”有六七里地远,各自建村后,就习惯把彼此的村子叫各自的姓氏“杖子”了。这“杖子”还有另外一个缘由,原住民为了自己部族迅速强大起来,也欢迎其他地方的人来投奔,那些刚来这里的,肯定没有房子住,就用粗布粗麻片围起临时的房子,这种住房叫“帐子”,所以,那些叫“杖子”的村庄,最早可能是“幛子”或“帐子”,也有可能是“杖子”,但无论是幛子、帐子或杖子,都和东胡契丹鲜卑有很大的关系。
那些叫“杖子”的村庄,不仅是古代少数民族的福地,也是现在人的金窝窝。凡是叫“杖子”的村庄,都有矿藏都有宝贝的,不是产锌就是储藏着钼铁,辅佐过古人,也福佑着后来人的儿孙。那些叫“杖子”的村庄,真是宝地福地呢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