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感悟人生

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草根,没权也没钱,我写的日记文章都是原创的乡土散文小说故事,都是原汁原味值得一看的感谢你的到来,感谢给我支持和鼓励,感激感谢每一位真心喜欢我的乡土文章的朋友!

(原创)我从小村来-昨天的故事30铁路原来是这样修成的  

2014-07-26 11:15:24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铁路原来是这样修成的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作者:赵公明
         (我来到工程局的时候,赶上了第一代的铁路筑路人退休,那时候的退休职工,一歇下来很不适应,有的义务为单位打扫卫生,有的相邀坐在大院的树下下棋打扑克,他们也常讲他们那代人的故事,我记录的,就是他们给我讲的刻骨铭心的故事,写出来和大家做分享)
             一九五二年,政务院决定修建天(水)成(都)铁路,这条铁路就是后来的改称为宝成铁路。当时参与这条铁路修建的,有铁道部第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工程局,还有铁道兵几个工程师。除了这些专门从事铁路修建的专业队伍,各省市还派出了一千人左右住西北流动工程队,说白了,就是现如今的劳务队,这些人大都是城市失业或无业青年。除了流动工程队,铁路沿线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支援铁路建设队伍,石匠班铁匠班木工班开山班,是他们的主要力量。后两种队伍,直接归分配好的工程局管理,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管辖的,主要是来自河北和上海的流动工程队和广元附近的支铁队,施工最高峰时的总人数,达到五万人以上。除了工资上和管理上的差别,专业员工与其他员工是一样的。
         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的住宿条件,和其他工程局差不多。筑路员工都住在芦苇棚子了,棚顶上铺的是油毛毡。搭建芦苇棚子都是从东北运来的桦木杆子、黄花松杆子。当时的管理建制不是局、处、段、队五级管理,对外都是以连做基本单位,连就是工程队,一个工程队大约是一百五六十至二百人。纯粹和土石打交道的连队人数多一点,专业连队比如汽车连人稍微少一点。一个连住一个芦苇棚子,里面也是双层铺。修宝成铁路,无需像在大兴安岭施工那样,住棉帐篷升火炉子。只要茅草棚不漏雨,就可以了。一百多人的大芦苇棚子里,最不好的地方,是连干部们住的,透气通风臭脚丫子味道不浓郁的地方,职工们可以优先选择。除了施工生产,连队干部们和要求进步的人,还要兼职站岗放哨等任务。宝成线沿线夏天蚊子多,芦苇棚子油毡顶又闷又热还漏雨,呼呼往外冒的汗味臭气,吸引了大批的蚊子来棚子喝血,极度劳累的筑路工人也顾不得那么多,随便抹点艾叶薄荷末,能成就成不管事也没办法,爱喝多少就喝多少吧。
        那时候的铁路工人,大多数工工的工资,都是四十四块四毛四,干部和技术人员,因为贡献的缘故,工资可能要高一些,最多也不过一百二十元,有些年轻的连长,还没有给他开吉普车的师傅工资高呢。除了工资,有些人还享受地区补贴,加班费和奖金,是不可能有的,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概念。四十四块四毛四分钱的工资,有一部分得花在自己在食堂吃饭上,当时筑路工人的粮食月定量是69斤,技术干部和二线人员是38斤。粮食不够吃也没处买,只能向吃不完的好友去借、去索要。无论干部还是员工,每天的伙食费都是四毛二分钱,按照当地的副食品价格,四毛二分钱扣除四分钱的馒头米饭钱,剩下的能买啥就买啥,炊事员和管理员要想方设法掂量着买啥做啥好。那时候的公私分得很清楚,单位不可能给食堂一分钱的补贴,也别指望买点钢筋头水泥袋子为食堂填点油水,就是那么多的四毛二,还得扣除花椒大料酱油和食盐的钱。考虑到雨休和周末的伙食改善,其实每人每天的伙食,连三毛钱都鹤不上。如果说早餐的馒头稀饭咸菜疙瘩需要五分钱的话,中午和晚上每顿饭大约就是一毛二分钱。那时候的一毛二分钱能买啥菜吃呢?酸辣白菜茄子丝,洋葱炒鸡蛋木耳炒白菜,每个礼拜,可能穿插两顿土豆炖茄子或者黄羊肉炖粗粉条儿,当时每个工程局都在内蒙建有黄羊队,在舟山建有捕捞队,专门为职工打黄羊捕海鱼,算是唯一不另外要钱的福利,至于红烧肉、炖排骨、清炒肉片肉丝之类的,只有赶上重大节日才有得卖。糙米饭黑面馒头白菜汤,是最常吃的东西。
       修铁路这活计,谁也别指望偷懒,挣钱不是按劳取酬,义务加班是经常的,许多时候,下了工继续做的工作,连义务加班都不算,也不做任何记载。 那时候干活,不但时间长强度大,还有一整套的精细管理制度,每个人做什么样的活计,都有明确的定量和质量验收标准,想偷懒耍滑,那简直是白日做梦。就拿挖方来说,松软的土是每人每天3.3立方米,啥是松土呢,就是能拿镐头刨得动的土,这个立方数不是按照你挖出来挑到路基上的体积算的,是按照你挖开的土坑体积算的,3.3立方米的土坑,挖出来的土堆积起来,也可能是五六立方米。运距大约五百米之内,有时是上坡,有时是下坡,还要挑着土走上十几米高的跳板,才能把挖出来的土挑到路基上。要是遇到坚硬的石头,那就是0.8立方米,你可以用风钻一点点往下打,不是大体积的石方,都是人工来刨钻的。有人挖土有人夯土,夯土就是几个人抬着大石磙子,连轧带砸的,活生生把土石的高度,砸下去一半的高度。有人算过一个简便的算法,一立方米的松土,大约是六七十担土,3.3立方米的土,大约是二百担。夯土一般是四个人抬着八百斤左右的大石磙,上下在一米高度抬砸,每个人每天轧完15米乘15米的正方体,这个正方体的高度大约是每天十厘米往上升。
 那时候的汽车,基本是拉运设备,往隧道口运钢筋水泥,开山挖土这些活儿,都靠员工肩扛手挖的。那时候的炊事员也很累,除了做饭做菜,还得往工地送饭,不光要送饭,连开水绿豆汤都得往工地挑,热腾腾的饭菜,咬着牙往山上挑,那也不是啥好活儿。那时候的人,都想去食堂做饭,放屁撒尿有自由,伙食费只需要交纳五元钱。趁着周围没人注意,还能往嘴里偷塞几块儿的肉吃呢。那时候的食堂,旁边都挨着供应站,家境宽裕点的员工,可以在供应站里买到沟帮子烧鸡和白酒,偶尔解解馋。会喝酒的员工,都和食堂掌勺的大师傅关系好,同样的饭菜,盛出来也是有差别的,有的人碗里一片肉都没有,有的人菜里面,包含了很多的肉呢。
      那时候的筑路人,没法说的苦,说是工人,其实连农民都比不上,那时候人干活,都是争着比着干,拼命地干,生怕完不成任务唉批评。所有的人都拼出了极限,所有的人都玩了命,苦和累并不算最难承受的。筑路工人最受不了的,是来自沿途百姓的误解,因为他们穿的邋遢,吃的邋遢,住的邋遢,尤其是干活不讲价钱,许多当地人,都以为他们是劳改犯呢。他们自己也时常编顺口溜宽慰自己,最流行的大致是:远看一群要饭的,近看一群劳改的,等到披红挂花庆祝通火车了,打起行李又坐上闷罐开拔了,下一站是哪里?连长也不知道。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2)| 评论(6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