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感悟人生

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草根,没权也没钱,我写的日记文章都是原创的乡土散文小说故事,都是原汁原味值得一看的感谢你的到来,感谢给我支持和鼓励,感激感谢每一位真心喜欢我的乡土文章的朋友!

陈芝麻.烂谷子(原创9.乡村纪事.猎铁雀)  

2010-01-04 17:25:50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文章题目:猎铁雀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作者:赵公明

         铁雀,是北方冬天见到最多的鸟,它的学名是什么,我还真的不知道,我只知道它是群飞群活动的鸟类,每个铁雀群,都是由几千只几万只汇聚成一个群体。深冬一到,它们就从什么地方冒出来,丘陵起伏处有它们旋飞,低洼的的稻田有它们在觅食,荒草垫子里它们结队觅食草籽,芦苇荡丛有它们寻找粮食。无论在丘陵,还是在旷野,无论是高粱垄沟,还是村南的稻田地里,它们不是搅动着冬天凌冽的寒风,就是铺天盖地顺着庄稼茬从南往北寻觅,不怕寒风吹翻它们娇小的身躯,不怕冰冷的雪地冻成的遍地冰凉,忽而健步往前窜出几十步,忽而快速叼起地上的草籽谷粒。一群又一群的铁雀,仿佛成了冬日田野的主人,好似炫耀它们的自由自在。

铁雀的样子和麻雀差不多,也是麻雀般的大小,也是麻雀那样的羽毛花纹,唯一区别它们和麻雀的,它们的羽毛颜色较浅,更趋于是淡麻色,比较明显的区别方法是看它们的脚爪,麻雀的脚爪是奶白色的,铁雀的脚爪是黑色的,最显著的区别,铁雀是入冬后从外成群迁徙来的,麻雀是常住乡村那二亩半地内的。铁雀是在旷野里成群结队生活,麻雀是围绕着乡村世代繁衍,没听说过这个村的麻雀,曾经到邻村看望过它二姨。

铁雀肉,是北方的一道美味佳肴,据说在天津,是与银鱼紫蟹同等珍贵的.猎铁雀,需要在冬天里进行,最好在大雪飘扬的天气,阴暗蔼漓的天空下,几万只汇聚在一起的铁雀,组成了一团又团蜿蜒漂浮着,上下飘动着的,顽强向前飞行的铁雀群,那些铁雀群,向着北方飞行到一定的时光,忽然整个群体向爆炸一样,四散中都做个空中停车倒车的动作,在上下翻飞,在忽上忽下的过程中,有条不紊地后队变前队,集体改变方向后,如同在刚才的迎风飞行中获得了动力,剑一般插向刚才起飞的地点,那快速的剑,正是由几万只步调一致,上下翻飞的动态整体组成,整个群体是一团虽然在上下左右调节个体在剑身中的位置,却保证每个构成庞大剑行中的每个铁雀个体,都是闪电般的快速飞行,一旦领头的铁雀降落到野地里,那庞大铁雀群中的每个铁雀,便按顺序铺展降落到同一块土地上。

那些降落在某块土地上的鸟群,接下来就是争先恐后的觅食食物。一旦有风吹草动,那些正在觅食的鸟群,就会忽地一声拔地而起,一呼百应地飞向空中。你看那铁雀占据的天空,这边是鱼贯降落中的拖曳,那边就是拔地而起的惊慌,天空的近处是鸟群纷飞,天空的远处是群鸟翻飞,仰望空中,视野里都是鸟群的蜿蜒飞翔带,飞翔团。一片又一片,一团又一天,遮盖住了云彩的漂浮,搅动着蓝天的静态。近处的鸟群刚刚掩盖住半边的天空,远处漂浮的鸟群正选上空旷无人,草籽密厚没有积雪的田地,俯冲鱼惯落地,无论是迎着呼号的北风,成群结队觅食的.还是拔地而起惊恐躲避的,都构成了场面庞大,数量庞大,空间庞大的壮观,那壮观是震撼的,那庞大是震撼的,那种由众多小巧构成的壮观,震撼着你的心灵,也诱惑着人们心底的渴望。假如一网撒向鸟群,肯定能捉到几十只上百只铁雀。只可惜,人类没办法把渔网撒向空中,撒向在几十米高空搅动飞翔的铁雀群,也就没办法猎到铁雀。

  在空中让人震撼的铁雀群,最终会让人激动地落到地面,落到一块集中的田地里,这集中的震撼降落过程,也成就了让人激动的收获欲望。刚刚落下一大群铁雀,铺满了几百米的田地,密密麻麻的,悄然无息地,仿佛天地之间都是它们的领地。这群庞大的铁雀群刚刚落到地上,那边的另一个铁雀群,就会突然从天地之间拔地而起.视野之内,至少能看到十来群铁雀,它们或盘旋迎风飞翔,或盘旋降落,众多的正降落的,想降落的,正想找地方降落的鸟群,搅得宁静的天空,到处都是动态的飘舞,到处是剑一般的飘忽.它们集中组成的庞大,既然能搅动天空,搅动寒风,也搅动了家乡汉子的嘴馋。再也不愿围坐在火盆旁,戏说三国妄传水浒.纷纷翻箱倒柜,寻钳做鸟夹,冒着纷飞飘扬的大雪,顶着零下二十多度的寒风,兴致勃勃地破门而出,和顽皮的孩子们一到,忘情地投入到猎去铁雀的忙碌中.

    猎取铁雀最常见的工具是鸟夹子.就是大家早先夹老鼠的那种,用铁丝和细钢丝做成的.每个孩子,带上百把十只鸟夹,再带上谷穗稻穗和火柴.挎上柳条编制的烂土筐,秃头镐歪把铁锹.邀请上要好的伙伴,匆忙吃完早饭,最好带上隔夜冰凉的玉米面饼,就算是装备齐全,可以上路了.

    奔向靠近河沟水塘,秋收时遗落粮食较多的田地,上下翻飞地铲动起表层的土,做成一个个迎风方向的夹子座,负责下夹子的伙伴,则麻利地下好一只只鸟夹,一行行一列列都是整齐的排列,通常以斜向排列的下法最多,即可以避免一只鸟夹夹住铁雀,惊飞旁边的鸟,收获的时候,也好辨认回收鸟夹.

   这下夹子的工作,要求动作越快越好,下好夹子,要远离布满夹子的田地,远远地等待在某一条壕沟或堤坝坡下。麻利地下鸟夹,说起来容易,冰天雪地,寒风怒号,手拿着冰冷的铁丝夹,没下两只鸟夹,手就被冻得似猫咬过般的疼痛.连牙齿都被进出的冰冷空气,冻得发麻.每每下完一只鸟夹,站立起来必须狠命跺脚搓手,再把两只手,伸到伙伴的袖子深处,才能保证手能动弹,去下下一只鸟夹。那一只只带着谷穗诱饵的铁夹,是在伙伴们的咬牙切齿坚持中,是在手脚钻心疼痛中,是在顾了捂耳朵,就不能顾手背被冻疼中,顽强地下到田地里的。有谁能体会到,冻得猫抓狗咬时的难受,只有冬天北方猎铁雀的孩子才会知道。

   或许,你认为猎取铁雀的过程,太残酷太苦累了。当脑袋里全是一只只被夹住的肥硕铁雀,运气好的时候,能收获一土筐铁雀的兴奋,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番兴奋呀,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呀,没有付出,就没有收获。猎铁雀的年代,正是我国人一年也尝不到肉香的年代。在那个缺油少盐的年代,有肉吃,该是怎样的一种兴奋,一种忘情呀?何况还有“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”的谚语,飞禽肉香呀,古人都告诉我们了。哪个孩子,不知道这千古的名言呀,何况那是个根本不常见走兽肉的年代呀.诱惑与渴望的交织,贫寒与困苦的煎熬,在那还根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的年代,年年演绎着这亘古就理所当然的猎取.就在这北风怒号大雪纷飞中.忘却了寒冷不知道饥饿,从早晨直至太阳快下山.根本不在乎刺骨的雪灌进鞋里,根本不在乎那冻得红肿,猫咬般疼痛的手和耳朵,也没有空暇安慰一下发木的脸颊.渴了,就抓几把冰雪吃到肚子里,饿得实在挺不住了,就把带来的玉米饼,在火堆里熏烤一下,大家分一小块烤得焦黄的饼子,暂时糊弄一下肚皮.

    也有大人们用鸟网围捕铁雀的,需要在旷野铁雀盘旋的地方,扫出一大块空地.撒上粮食.再用竹竿支起一张平放的鸟网,两面各自拴上一只活饵鸟,嘴里叼上特制的鸟哨,模仿着铁雀降落的声音,并不停地牵动被钉在网旁的饵鸟,引诱铁雀群降落,单等铁雀群俯冲降落的当口,轰然翻动鸟网到另一个方向,几百只惊恐万状肥硕的铁雀,就会被网缠绕得逃生不得.直乐得捕鸟人嘴角都泛着笑容.搂草打兔子,常常也能扣住正顺着壕沟乱串的麦溜和苇花之类的小鸟,有时也能罩住懒惰的傻鹌鹑.

  用夹子打鸟,毕竟没有网罩来的快,伙伴们收夹回家,各自筐里的百十只铁雀,本来足以让家人就着铁雀肉饱餐几顿的欲望,却每每转到用网捕鸟人的身旁,趁着帮助他从网上卸下捕获的铁雀机会,顺手牵羊,再往自己的筐里扔上几只.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422)| 评论(7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